郭永怀|1968年空难牺牲周总理失声痛哭钱学森叩心泣血

时间: 2024-01-17 15:15:49 |   作者: ky体育app官方网址最新版

  1968年10月5日凌晨,在北京首都机场一公里外的玉米地里,随着一声巨响,一架从大西北飞来的飞机瞬间浓烟滚滚,火光冲天。

  而带着在西北核试验场发现的重要线索的我国著名的力学专家、空气动力学专家郭永怀就在这架飞机上。

  噩耗很快传到了周总理耳中,周总理得知后失声痛哭,良久不语,他为中国失去这么一位最优秀的科学家而感到惋惜。

  郭永怀的好朋友、好战友钱学森更是叩心泣血,他表示:“一个有生命、有智慧的人,一位全世界知名的优秀力学家离开了人世……”

  郭永怀成为了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的烈士,他的不幸遇难是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的一大损失。

  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到留学美国的高材生再到我国著名的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郭永怀的一生充满了传奇……

  1909年4月4日,郭永怀出生在山东省荣成市滕家镇上的一个普通农家,他在家排行第四,上面有三个哥哥。

  家庭子女多,更加剧了这个普通农民家庭的负担,吃不饱饭成为郭永怀童年最深的记忆,为了吃饱饭,海滩上、荒野里田地里到处都是饥肠辘辘的郭永怀艰难行走的小脚印。

  俗语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而郭永怀在就是学习这一行的状元,虽然因为家境贫寒导致他9岁才上学,但这并没有影响天资聪慧的郭永怀在学习这条路上的驰骋,从小学到初中他的成绩在学校里一直是名列前茅。

  初中毕业后,郭永怀顺利考入了南开大学预科理工班,1933年,他又成功考入了北京大学物理系,此时的他对光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并想当做自己毕生的事业来研究。

  但事与愿违,就在他的研究生生涯正在进行中时,日军开始了全面侵华,他也被迫随北大师生南迁昆明,继续在西南联大学习。

  在日军的侵略之下,他目睹了贫弱的中国受尽屈辱,于是他下定决心改学航空工程,以实现科学救国的夙愿。

  在学校里,他除了努力学习必修课之外,还挤出时间选修航空和力学课程,以及协助周培源教授从事流体力学淌流理论的研究。

  如果说考上北大是郭永怀的第一个闪光点线年夏的中英庚子赔款基金会留学委员会举行了的第七届留学生招生考试,则是他的第二次闪光点。

  那次考试总共有3000多名考生参加,力学专业更是只有一个名额,而考试结果却出乎意料,郭永怀与钱伟长、林家翘三人并列第一,最终,三人被同时录取。

  当郭永怀怀着激动的心情即将登上远涉加拿大的国际海轮上时,出国护照才发到他手中,当他打开一看,却发现护照竟然是日本政府签发的,一股怒火瞬间燃起。

  他不顾邮轮已经拉响的即将起锚的汽笛,愤怒地向有关当局提出强烈的抗议,坚决要求更改护照。

  当局的官员见这个年轻人如此固执己见,当时就气的不行,怒气冲冲的威胁郭永怀说谁闹事,就取消谁的留学资格!

  谁知郭永怀根本就不为所惧,当即表示,宁愿不出国,也不能丢掉中国人的骨气!最终毅然走下了即将启航的海轮,放弃了这次去加拿大的机会。

  直到八个月后,郭永怀才又重新接到了去加拿大留学的通知,至此,从贫苦农家走出来的郭永怀怀着满腔科学报国的决心正式踏上了留学之路。

  别说是在旧社会,就是在如今,农村家庭走出来的孩子有几个,能够考上名校?更别说出国留学了,可想而知,在旧社会成长起来的郭永怀学习成绩得有多好,可完全说他是天生要吃这一碗饭的。

  可以说郭永怀在学习方面是有天生的潜质的,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期间,他以学习的天赋再加上惊人的毅力,仅用了半年时间就获得了,应用数学硕士学位,这一壮举,可以说在当时的大学里是引起轰动了的。

  完成硕士学位之后,郭永怀的求学之路并没有停止而是选择继续攻读博士,而他的博士研究领域竟然是连他的导师、美国著名的力学专家辛格都认为太难了的《可压缩粘性流体跨音速流动的不连续性问题》。

  但郭永怀却不惧艰难,坚定的选择这一课题,因为这一课题的实用价值太大了,不仅在空气动力学理论上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设计超音速飞机,对于国防,都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

  在郭永怀看来,积贫积弱,受尽屈辱的中华民族太需要有自己的超音速飞机,有自己的航空事业了。

  郭永怀学习永远不是为自己学的,他是在全心全意为国家,为民族而学的,他立志攀登力学高峰,只为中华民族的强盛与崛起。

  在求学之路上,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已经不能够满足郭永怀了,为了继续勇攀高峰,1941年,郭永怀去了当时国际上著名的空气动力学研究中心――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理工学院研究可压缩流体力学,师从世界著名气体力学专家,当代航空大师冯·卡门。

  冯·卡门被誉为“航空航天时代的科学奇才”,在他的门下走出了三位为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三名顶级科学家,除了郭永怀之外,还有两位,分别是钱学森和钱伟长。

  在美国学习期间,郭永怀几乎放弃了自己所有的娱乐与社交,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学术研究中,在此期间他唯一的社交就是与钱学森、钱伟长、林家翘等志同道合的学长和好友进行学术讨论,剩下的时间就是不分昼夜的在实验室里工作。

  1945年,郭永怀终于完成了有关“跨音速流动不连续性”的研究,因此而获得了博士学位。

  对于这一难题的攻破,钱学森曾这样评价郭永怀,他说:“郭永怀的博士论文,找了一个谁也不想沾边的题目,他孜孜不倦地干,得到的结果出人意料。”

  1946年9月,郭永怀受邀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航空研究生院任教,并很快成为教学与研究骨干。

  在美国航空研究属于绝密,如果往更深领域研究就必须申请接触机密资料,但是申请接触机密资料是有条件的,那就是要成为“自己人”,不然任何你都接触不了。

  在郭永怀填申请表格时,其中一栏这样写道:“如果发生战争,是否愿意为美国服兵役?”

  这一句话意味着什么?他基本上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你要为美国服务了,对于此郭永怀是不能接受的,他毫不犹豫地在空白处填了一个“不”字。

  虽然如此,但郭永怀时时留心,时刻关注着有关研究的最新动向,只要有一点儿新的发现,他就立刻记到自己的本子上,以备将来带回祖国用。

  但这并没影响郭永怀勇攀高峰的脚步,在没有接触任何美国机密资料的情况下,郭永怀靠着一步步扎实的科学研究,依然创造了举世瞩目,驰名世界的研究成果。

  1949年,郭永怀开创了一种计算简便、实用性强的数学方法――奇异摄动理论,这项研究成果一举解决了跨声速气体动力学的一个难题,从此在世界科学界,郭永怀的名字更加出名。

  新中国成立后,很多中国留学生积极要求回到中国,这其中当然有很多原因,而其中有两个原因对留学生的触动很大,那就是炮轰英国“紫石英”号舰船和“抗美援朝”战争。

  这两次事件,让留学生们在国外终于扬眉吐气了,这两件事向世界表明,从此刻开始,那个任人宰割,受尽屈辱的中国一去不返了。

  留学生们无不感到震撼,无不为之提气,一百多年了,中国何尝有过这样的勇气,何尝有过这样的壮举!

  当时,包括钱学森、郭永怀等在内的留美科学家们积极准备回国,却遭到了美国政府的种种无理阻挠。

  最终,在1955年在日内瓦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开展外交斗争,才使得钱学森顺利回国。

  而此时仍在美国的郭永怀依然受到威胁,接二连三的收到传讯谈话,此时台湾方面也开始展开游说,以高官厚禄为诱饵,希望他去台湾,郭永怀严词拒绝。

  面对威胁和诱惑,郭永怀直接表示:“中国是我的祖国,我想走的时候就要走。”

  郭永怀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美国当局找麻烦以便尽快回国,他更是忍痛烧了自己十几年辛辛苦苦积累下的重要资料。

  最终,美国当局迫于舆论压力,终于同意郭永怀回国,1956年9月30日,郭永怀动身回国。

  对于郭永怀的归来,国家很看重,毛主席更是亲自接见了他和家人,这给了他很大的鼓舞,之后他迫不及待的说:“我想的是尽快投入工作,我要工作。”

  不久,在学长钱学森的推荐下,郭永怀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开始全身心的投入到新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当中。

  从1957年10月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开始,他就开始着手火箭方面的公关了。

  郭永怀认为,要想研制火箭,模拟空中飞行环境的高超声速流实验(也就是“风洞”)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由于当时我国国力弱,不可能向苏联美国那样砸钱似的投入到实验当中,话说过来,即使我们有了那样的风洞,就当是我国的经济条件,也无法实验,因此,必须作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风洞”。

  最终在郭永怀日以继夜的带头公关下,终于在1962年建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直通型激波风洞,为我国的航天发展做出了重大发展,可以说郭永怀的研究为我国后来的航天事业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而就在为我国的航天飞行器的发展日以继夜的同时,郭永怀还在兼顾方面的工作。

  由于从1959年,苏联单方面撕毁对我国的援助条约,使得我国不得不自力更生搞。

  搞那有那么容易,科学家们连长什么样都没见过,虽然之前苏联专家多少给了点帮助,但是微乎其微,对于科学家们来说几乎等于白手起家。

  此后,党中央毛主席下定决心自己搞,大批科学家在几乎两眼一抹黑的情况下艰难的开始了的研制工作,在在这种情况下,钱学森再一次推荐了正在全身心投入到风洞研究中的郭永怀。

  当时的研制主要有三大部分,分别是试验、理论、力学,而郭永怀直接负责力学部分,对于郭永怀等人的到来,当时负责理论设计的理论部主任邓稼先曾比喻说,他们是大菩萨,自己则是是菩萨身边的小童子,可见郭永怀的作用之大。

  在的研制过程中,郭永怀不仅以他博学的学识征服了青年科学家们,还用他特有的领导和组织能力使同事们大力协同,团结如一,可以说他的工作让的研制工作大大提前。

  在工作中,他不仅能对一些关键性问题的解决起到决定性作用,比如的引爆方式,他还常与普通技术人员一起搅拌炸药,与年轻人一起在零下25℃的戈壁滩风餐露宿,他的足迹遍布试验靶场的每一个角落,他的工作量之大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以至于成功爆炸后,郭永怀那颗紧绷的心终于放下,他也直接瘫在了地上。

  在研制的同时,郭永怀在风洞、氢弹理论方面的研究也都在一起进行,就在爆炸成功后 1965年5月,他又接受了在短期内研制出一种肩杠式超低空地空导弹的任务,并担任此项工程的总设计师。

  这项任务可不简单,除了一张一名士兵扛着发射筒歪着头发射导弹的照片外,没有一点资料可以借鉴,说白了就是从零开始。

  但郭永怀毫不犹豫的接受了任务,最终在他的带头攻坚下,仅用了半年不到的时间就研制成功了,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郭永怀回国以后,他将自己的所学毫不保留的奉献给了祖国,为新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他自己确实一个非常淡泊名利的人。

  对于自己的学长钱学森他这样评价:“钱学森所长有许多好主张,他看得远,看得深,我们一定要按他的主张去做,去实现。”

  他常把自己比喻为一块铺路石子,当年轻人在他的指导下取得成果,在论文署名写上郭永怀的名字时,他总是毫不客气地将自己的名字勾去。

  就是这样一位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对工作、对同事有着火一般热情的伟大科学家,似乎连老天都对他产生了嫉妒之心,从而过早的结束了他的生命,让他的生命定格在了59岁。

  那一天是1968年12月5日,此前,为了中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的发射郭永怀已经在青海基地呆了两个多月了,12月4日,在实验中他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必须要亲自去北京汇报,于是他紧急联系飞机先去兰州,然后在从兰州转机去北京。

  谁能想到,12月5日凌晨,就在飞机到达北京首都机场上空,降落到离地面还有400米的位置时,飞机出现了故障,最终失衡,坠毁在了离机场一公里外的玉米地里,一颗伟大的科学之星就此陨落。

  噩耗传来,周总理失声痛哭,久久不能说话,郭永怀的学长兼挚友钱学生更是叩心泣血,他后来写道:“就那么10 秒钟吧,一个有生命、有智慧的人,一个全世界知名的优秀力学研究专家就离开了人世。生和死,就那么10秒钟!”

  当人们从机身残骸中寻找到郭永怀时,吃惊地发现他的遗体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

  1999年9月18日,23 名为“两弹一星”工程做出卓越贡献的中国科学家,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而郭永怀是该群体中唯一一个在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三方面都做出贡献的科学家,同时也是唯一一名烈士。

  郭永怀回国短短的12年,12年弹指一挥间,而他的工作时间表却不知转过了多少年轮。

上一篇:“妈祖10”发布我国自研海洋环流数值模式处于“领跑”地位 下一篇:我国自主研发出海洋环流数值模式“妈祖”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