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长江学基础原理探索长江的特点与规律 学

时间: 2024-02-26 03:48:52 |   作者: ky体育app官方网址最新版

  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科联主席、四川省酒类流通协会名誉会长、振兴川酒首席经济学家、发展的策略顾问

  11月27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逐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水平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会议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根本上依赖于长江流域高质量的生态环境。沿江省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强化工作落实,步步为营、扎实推进、久久为功,推动长江经济带高水平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

  长江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李后强倡议下,学界首次系统性地对长江学进行立项研究。

  11月25日,由李后强牵头出版的专著《长汇学》,荣获四川省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得到了学界高度肯定。《长江酒道》获李后强授权,撷取《长江学》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导语:中医所谓的“察脉”就是体察各种脉象要素,分析各种脉动律韵,分辨各种病脉渊薮,这里是借中医概念,探索长江的特点与规律。

  水,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存在形式,相互循环转换,从而造就地球表面各种纷繁复杂的天气变化和气候现象,这是水的自然特性;水,关系到一个国家的贫弱与富强,影响着一个时代的兴盛与衰落,这是水的经济特性;江河兴,则国家兴,水脉畅,则国运旺,这是水的社会特性。

  研究长江学,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就是预知未来,把握规律;就是处理问题,永续利用,这是长江学最根本的任务和最本质的意义。

  中医理论表明:“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江水不息,生命永续。大江东去,气势磅礴。水脉畅通原理是指长江奔流不息,活力无穷,从源头到入海,没有阻断,没有枯竭。这是对长江本质的认识。

  当青藏高原姜根迪如雪山南侧冰川融化而成的第一滴雪水,“世界河流之王”的长江,便敲响了万古长江宏伟乐章的第一个音符,汇成了世界第三大河流的波澜壮阔。它从8000多米的雪域高原飞流直下,浩浩汤汤,直抵黄埔江口,确有“水来天上,莫之能御”的感觉。

  青藏高原的腹地有一个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因源源不断地为黄河、长江、澜沧江分别提供49%、25%、15%的巨大水量,便享有“中华水塔”之美誉。这里雪山耸峙、河流密布、沼泽众多、冰川绵延,因长江亿万年的水脉畅通都是从这里出发,被视为“生命的源头”“文明的源头”“历史的源头”。

  正是三江源那些雪山、冰川、河流、湖泊、沼泽的充盈流溢,涓涓汇集,才孕育出伟大长江的生命之源;正是这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才成就了滚滚长江的水脉畅通。

  春秋时期一代名相管仲有句名言:“圣人之化世也,其解在水”“圣人之治于世也,其枢在水”。在他看来,治水不仅是水利活动,更是治国的基石和基础,是安邦的大计和大策。数千年来,长江先民为治水御害,常栉风沐雨、披荆斩棘、出生入死,创造出了领先于世界的水利文明。

  历史上的长江治理成就了段段彪炳史册的记忆,建国后的治理长江正续写着光耀时代的辉煌。长江治理的历史证明:治水害,兴水利,始终都是治国安邦的要务;水利兴,国运昌,始终都是千古不变的铁律。畅通奔流的水脉显示:长江兴则国家兴,长江富则国家富;长江水利就是人民福利,长江水脉就是国家命脉!

  目前,长江正全域推进黄金水道的畅通性、铁路网络的高效性、公路网络的便捷性、油气管网的相连性、城际交通的一体化建设,以便形成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的长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正全面加强干线航道系统化和支线航道高等级的建设,三峡枢纽通过能力和长江干线过江能力的提升,以及江海船型标准化和集输运体系化的打造;正逐步构建全域化、协作化的联合执法机制,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一体化、常态化的沟通协调机制,以期实现用机制联动促进东西联运、水岸联动、海陆联动,用水脉畅通推动物流畅通、信息畅通、发展畅通,从而开启“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新征程。

  如同一部大型电视连续剧,从历史到现实,既独立成章,又一气呵成;既异彩纷呈,又交相辉映,演绎着万古长江的沧桑回旋,擘画着中华文明的砥砺奋进。

  江流接续原理是指万里长江每一段落、每一流域、每一岸线、每一支流、每一水域,都有自己的形式与内容,都有特定的内涵与外延。因此,长江是一个综合整体概念,其表现是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这是对长江立体的观察,从时间与空间、从历史与现实的纵横展示。

  印度板块与青藏高原的撞击,促使喜马拉雅迅速隆升,日渐恶劣的气候,迫使古人类向南向东迁徙,并逐渐形成旱地农业、水田农业、狩猎采集三大经济文化区。

  随着三大经济文化区融合发展,逐步形成儒家文化为主体的黄河文明和巫文化为主体的长江文明,两者互不统属,并行发展,各俱体系,各领风骚,各自创造出辉煌的早期文明。

  每当黄河生态恶化、战乱冲击、民不聊生的时候,温暖湿润、物产丰饶、社会稳定的长江流域便为中原王朝提供了可靠的安全屏障和有效的避乱处所。从衣冠南渡到安史之乱,再到宗室南迁,三次波澜壮阔的南迁,使长江接力黄河,谱写了千年中国的文明史诗。

  当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当沿海经济提高速度减缓,当“四大板块”战略发展遭遇彼此分割,如何优化区域格局、创新区域政策、促进协调发展?谁来主导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历史的重任再次降临到长江这个人口集聚最多、经济体量最巨、总实力最强、支撑作用最大的流域经济地带上。

  从历史的深处走来,长江一直担当着文明转型的先导,改革开放的先驱;向未来的发展奔去,长江经济带必将变成全球经济的重心所在,活力所在,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

  医学表明,人的痛苦来自不平衡,包括肉体的不平衡(如受伤、生病)和心理的不平衡(如焦虑、攀比)。因此,健康的状态就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

  长江的生态平衡原理是指江水与环境,与生物之间保持和谐共融的状态,也就是说长江流域这个有机的生态系统,其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一定要保持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的状态,必须建立动态平衡的关系,才能维护长江ECO的生理健康。

  说得更直白一些,只有保持河道畅通、水流清洁、鱼水相融、人水和谐,长江才是一条健康的河流。这是对长江内在机能的把握。

  不少专家预言:若不尽快从根本上改善长江生态环境,维护长江的生理健康,长江则非常有可能变成第二条黄河,人类必将自食其果! 长江今天的主要病根不是天灾是人祸、不在水里在岸上、不在流动在静止。

  长江健康,岌岌可危!长江治理,迫在眉睫!长江拯救,时不我待!但如何运用中医理念,追根溯源,分类施策,维护源流健康,维护系统平衡,便成为维护长江生理健康的关键之举。需要从整体施治、辩证论治、未病先治三方面着手。

  要想持久地维护长江生态平衡,要想保护中华文明的血脉和摇篮,最费损的措施、最效宏的办法是首先恢复长江自身的生态功能。具体包括恢复长江的自净扩散力功能、生态服务功能、防洪排水功能和源头水源涵养功能。

  哲学表明,任何系统都有主次之分。一根树枝,有主干,也有枝桠;人体血管,有主动脉,也有毛细血管;一条大河,有干流,也有多条小溪汇流。一干多支原理是指长江由一根主流和多条支流构成,呈现树枝状的分叉结构。这是对长江形态与支架的透视。

  衡量一条河流的大小,主要看四项指标:河流长度、流域面积、径流总量和流域人口。700多条一级支流汇成6300千米的干流长度;180万平方千米的流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8%;9793亿立方米的径流总量,占全国的36%;4亿人多的流域人口,占全国的1/3。长江无疑位列于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的大河。

  长江系树枝状水系,干流源远流长,支流“左右逢源”,河网全域密布,水量沿程递增,真可谓“远似银藤挂果瓜,近如烈马啸天发。雄浑壮阔七千里,通络润滋亿万家。” 每一条支流的汇入,都是一次水量的补充,正是这些支流地汇集,成就了浩浩长江的汹涌澎湃。长江,横贯东西,完全流淌在中国大地;长江,辐辏南北,有效连通着中国腹地。

  长江,每条重要支流,都连通着一片深广的内陆;长江,每个码头港口,都滋养着一个繁华的城市。长江干流,如同一根金线串连起颗颗闪亮的珍珠,让每个城市在干支流交汇之地熠熠生辉;众多支流,如同根根布散于全身组织器官的经络,让长江气血运行到流域内的所有港口、重要关节、深广腹地,从而推动了长江沿岸城市的繁荣,促进了长江沿岸工业的发达,增强了流域农村经济的活力。

  海洋是人类孕育的生命摇篮,是人类生存的第二空间。地球表面3/4是海洋,世界各国4/5在沿海,我们正常的生活2/3在近海,世界贸易运输75%都通过海洋实现,走向海洋正变成全球各国发展的目标,海洋经济正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长江从诞生的那天起,便从八千多米的高峰汇聚于崇山峻岭间的汤汤急流,虽千回百折,却初心不改,仍执着东流,扑向大海。

  中国以秦岭为界,分为南北两半,北边有黄河,南边有长江。土壤硬实原理是指长江流域的土壤坚硬程度大于黄河流域,黄河土壤疏松,便于木石农具耕作,而长江流域必须用铁器耕作,因此黄河的人类活动早于长江。正因为疏松土壤容易流失,黄河之水难于清澈,经常被泥沙弄得浑浊。

  《管子·禁藏》有云“夫民之所生,衣与食也;食之所生,水与土也”。的确,无论在哪个国家,也无论是哪个朝代,水和土,都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性自然资源,战略性经济资源,控制性资源要素。因此,长江学既要研究水,也要研究土,这既是长江生态环境问题导向的需要,也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目标导向的需要。

  土壤越疏松多孔,容重越小,土壤越紧实,容重越大。从长江流域代表性的土壤特点看,相较于黄河流域结构疏松,水稻土、黄棕壤、紫色土这三种长江流域代表性的土壤都具有硬实特点。

  长江流域表面上山青水秀,含沙量低,但实际上随着长江流域的森林覆盖率从历史最高的85%下降到1998年的不足9%,长江的年输沙量达到1.5×103吨,以致河床每10年升高约1.1米。只不过山丘地表组成物质颗粒较粗,流失后大多滞留在坡脚,或被就地拦蓄,河流输沙量一般远小于地面侵蚀量。

  土壤是地球的皮肤,像空气、水、阳光一样,维持着地球生命的存续,保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但目前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却居我国七大流域之首,属于水土流失的重灾区,年土壤侵蚀总量22.4亿吨,水土流总面积53.1万平方千米,极强度流失区和剧烈流失区占10.2%,特别是中上游的1.5万亩坡耕地和1.3万处泥石流,被称为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

  这些流失的土壤直接破坏土地资源,降低土地肥力,引起土壤退化,致使耕地锐减;大量的土壤随水流流速的降低,淤积河道塘堰,降低蓄洪能力,甚至造成水利工程淤积损毁,导致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因此保护流域土壤,已显得刻不容缓,从人的根本需要出发,从解决人的生存与生态保护入手,增加森林草地的覆盖率,提高生态群落的完整性,已成为有效抓手。

  地理学表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一般在0.5℃-1℃之间),这叫“垂直温度递减率”。据测算,海拔高度每增加100米,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就会高出原来的3.2%-3.4%,这叫“海拔高度成本”。

  正是由于存在着这种“垂直温度递减率”和“海拔高度成本”,长江流域经济才出现了明显的反梯度、反海拔现象,即海拔越高越落后、海拔越低越发达,这就是经济逆高原理。

  从2019年全国GDP十强城市占比,2019年万亿GDP城市占比,2018年长江流域城市人口增量排行,东西部地区能源利用量和利用率,2018年长江流域主要城市群人口、经济基本情况等方面来看,长江流域东西之间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差距,揭示出人口分布密度、能源消耗密度、环境压力程度的极度不均。

  深究东西部发展差距的魔咒,便显而易见长江流域经济逆高的根源:一是发展要素上的差异;二是气候地理上的差异;三是产业体系上的差异;四是开放意识上的差异;五是科学技术创新上的差异。

  长江经济带已成为最高级别的国家战略,这是在吸收“梯度推移理论”“增长极发展理论”“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等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基础上提出的更为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区域发展模式”,发挥长江流域资源要素的整合能力,强化长江流域发展要素的协同效应,突出技术上的升级换代和空间上的梯度转移,已成为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考量。

  长江从源头到入海口,6600多米的天然落差,使得万里长江从世界屋脊飞扑而下,自西向东地流经中国三级阶梯、五大地貌、九个区域,与之关联的能源便深深地打上了“阶梯式”布局的天然烙印。

  中国的化石能源(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主要在西部,中国的清洁能源(如水能、风能、太阳能等)也大多分布在在长江上游。因此有“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这就是能源梯递原理。

  长江流域有着丰富的水能、风能、地热、太阳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并大体呈现出“西高东低,西多东少”的分布规律。

  长江上游这些丰富能源资源,大多具有改善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投资少,收益大等显著优点。

  在相当长的发展时期,长江流域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与能源资源配置存在着严重的“剪刀差”,于是“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的便成了“取西有余,补东不足”的不二选择。其实质就是将西南、华中、华东三大电网、气网连成一体的能源系统,实现东西部“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战略构想,因为对西部而言,这是直接将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能源战略开启了西部开发的“发展键”;对于东部而言,这是解决资源短缺,避免环境污染,淘汰落后产能的“保险绳”;对于全国而言,这是缩小东西部贫富差距,建立东西部协作关系,优化能源市场配置的“调节器”。

  能源掠夺开采必然导致能源浪费、能源粗放利用必然导致环境污染、能源过度开发必然导致文明衰落,事实上,无节制地利用自然资源,过度性开发水土潜力,正是历史上许多文明衰落主要原因。

  历史的经验教训为昭示我们:美丽长江既是自然的造化,更有人为的创造;既要合理规划利用,更需有效保护;既当尊重自然,更应和谐相处。

  水育人性原理实质上是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水土养不同的人。水性,的确具有塑造人性的力量。《管子》《吕氏春秋》就已把水性与人性联系起来做多元化的分析,并确切地指出“最终从文化上反映出来”。

  正是由于长江之水滋润万物、浪漫自由、温柔敦厚,才成就了长江文化的博大精深;正是由于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氛围,才孕育出长江子民的鲜明个性。

  与泥沙裹挟、沉缓凝重的黄河之水不同,长江之水因其落差巨大、流量丰沛、水质清澈,所以呈现出轻灵、俊逸,极具生命的活力。在高山深谷间,惊险跳脱,突兀起伏,如同顽皮的猴子;在广袤平原上,排山倒海,气势磅礴,如同庞大的象群。

  孔子云“智者乐水”,临水而居的长江子民自然地滋生出聪慧、机敏、灵动、睿智的天性。

  长江从古自今,不舍昼夜,奔流不息,激励着长江子民奋发进取,艰苦创业,自强不息。他们骨子里那种永不变性、永不后退、永不停歇的精神,推动着长江流域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长江子民性情如水,外柔内刚、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不胜不休,犹如弹簧一样,外部压力越大,反弹力量越强。

  连通性开启了长江最繁忙的脚步,开放性成了长江最显性的特点,包容性凸显出长江最宽广的胸怀。长江虽百转千回却执着向东,奔流到海,联通世界,靠长江之水繁衍生息的长江子民,天然便具有开放、包容、多元、合作的气质。

  借助长江之便,凭借开明开放、互学互鉴、兼收并蓄的共性,长江子民慢慢地增加社会交往,慢慢地增加经济往来,慢慢地增加文化交流,将长江流域三大文化区域紧密地连在一起,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融和合的文化特色。

  长江每天都是新的。长江之水催生着长江子民强烈的变革意识和改革精神,推动着长江流域改革弊端,推行新政。

  古今都有“遇水则发”“水能生财”的说法,中外都有逐水而居、得水为上的追逐。这就是江水造福原理。

  万古奔流的万里长江正因其富集的资源、便捷的航运、繁荣的商贸,吸纳着全国33%的人口,创造出了全国41%的GDP,成为影响全球的内河经济带,成为中华民族的又一母亲河。

  按照传统地理文化“山主贵,水主财”观点,万里长江可谓是山环水绕,富贵逼人。资源丰富种类多、资源蕴藏储量大、资源配置利用好都体现出长江集资源之富的优势。

  长江流域内共有通航河流3600多条,总计通航里程约7万米,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的70%,各项运网密度指标均高于全国中等水准,年货运量占全国的60%,年周转量占全国的90%以上,加之京杭大运河和沿海南北海道,的确为中华大地提供了四通八达、水陆通会、运输便利的航运交通网络。

  据统计,现在长江对外开放港口达到26个,码头500多座,亿吨大港达到14个,规模港口吞吐量达到了24.4亿吨,一年进出长江的海轮数量达到6万多艘。长江已成为目前世界上最繁忙的通航河流。

  长江既是中国内陆走向世界的最大通道,也是海陆东西双向开放的贸易走廊,将“黄金水道”和“黄金海岸”集于一身,成为沿江城市人才流、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集聚叠加的“推进剂”,成为全域经济社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发动机”。

  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孕育了多彩的植物,哺育了多科的动物,因此整个长江流域,特别是长江上游已然成为中国最重要、极珍贵的绿色生态屏障。

  如何坚决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大方针,如何持久保持涵养水源、繁育生物、释氧固碳、净化环境的强大功能,如何创新打造科技引领、法治护航、长效管理、永续利用的绿色屏障,正在成为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中之重。

  建设长江绿色屏障,必须激发调动政府、社会、市场各方合力,必须建立共同发力、协同高效的推进机制。具体而言,就是政府顶层设计、公众参与推动、市场运作机制三方共同推进。

  思路决定出路,效力决定效果。保持资源利用潜力的无限性,消除资源利用潜力的有限性,就成为打造长江绿色屏障必须首先要解决的矛盾问题。规律、科技、法治三合一,即运用规律构建绿色屏障、科技支撑构建绿色屏障、法治保障构建绿色屏障。

  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全方面实施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和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这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第一个任务,也是治理长江水污染的关键措施。

  [1]赵月华:《长江上游地区航运物流发展与预测研究》,重庆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8年。

  [2]吴传清:《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难点与推进路径研究》,《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3]管苏:《强化常规水处理工艺处理微污染水源的初步研究》,《西南给排水》2016年第6期。

  [4]李俊玲:《河流健康指标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模型研究》,河海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5]李平华:《三角洲的顶点城市研究——以南京为例》,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6]成勤等:《中部五省云地闪电密度与土壤类型关系分析》,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会议论文,2013年。

  [7]刘乙淼:《长江流域土壤保持能力时空特征》,《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年第6期。

  [8]喻惠花:《长江流域水土流失健康情况评价方法初步研究》,《长江科学院院报》2008年第3期。

  [9]王晖:《长江上中游水土流失的治理对策探讨》,《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10]钟年等编著:《大江东去 长江流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武汉出版社,2006。

  [12]高虹,张爱黎编著:《新型能源技术与应用》,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13]王洪利,田景瑞,张磊著:《太阳能压缩式热泵经济性评价》,冶金工业出版社,2016。

  [14]葛鹏超著:《能源时代新动力丛书——生命的能源(地热能)》,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5。

  [15]徐国弟主编:《长江地区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武汉出版社,1999。

上一篇:李原园:新时期江河流域水量如何科学分配 下一篇:PMV、PDV、SPDB、VB份额溢流阀操控放大器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