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耀国际领奖台的中国“星”

时间: 2023-12-24 20:46:48 |   作者: ky体育app官方网址最新版

  年初,一篇关于李佩先生的人物报道在各大社会化媒体刷屏,大家盛赞她为“中关村最美的玫瑰”“最后一位真正的贵族”,津津乐道于她的传奇人生。在李佩先生华丽隽永的各种精彩之中,最令人印象非常深刻并为之动容的,是关于她在中关村日常生活中的种种:邀请“老伙伴”办起的“中关村大讲坛”,因有自行车撞倒老教授气愤不已

  其实,科研人员这个群体一向低调,生活中看上去毫不起眼,却可能在世界前沿出类拔萃这些科学“星星们”套上白大褂、钻进实验室,可以不眠不休、沉浸其中;穿起礼服、站上领奖台,也可以侃侃而谈、魅力迸发。

  纵览2016,中国科学家在所有的领域都收获了累累硕果。虽然缺席诺奖,但却也在其他国际领奖台散发着熠熠星光,有不少则填补了该奖项的国内空白。

  时值年末,我们撷取沧海一粟,选取了十多位在2016年走向国际领奖台的科学家。

  2月,凭借在空气污染控制领域的卓越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郝吉明荣获美国加利福尼亚空气资源委员会颁发的2015年度哈根斯密特清洁空气奖(Haagen-Smit Clean Air Awards),成为中国大陆首位获得该奖的科学家。哈根斯密特清洁空气奖用于表彰在学术研究、环境政策、科学技术、公共教育和社区服务等领域对改善全球和区域空气质量作出重要贡献的杰出个人,是国际空气污染控制领域的重要奖项,本年度共有4位获奖者,自2001年成立以来共授予44人。

  “自从我考进清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1965年从山东考进清华大学土木建筑工程系读书,郝吉明把他最好的青春岁月和少年的壮志都留给了清华;1970年大学毕业留校任教;1978年考入该校工程化学系攻读硕士学位;1981年毕业的时候被公派到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继续深造;1984年底学成归来继续在清华执教,一直到现在,差不多已经有40年。

  郝吉明是清华大学改革开放后第一位从美国回校任教的博士,也是清华大学首个开辟大气方向的教授。他致力于中国空气污染控制研究40余年,先后主持全国酸雨沉降控制规划与对策研究,划定酸雨和二氧化硫控制区,为确定我国酸雨防治对策起到了主导作用。他还主持建立了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规划方法,推动了我国机动车污染控制的进程,并深入开展大气复合污染特征、成因及控制策略研究,发展了特大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理论与技术方法,推动了我国区域性大气复合污染的联防联控。

  2月20日,在夏威夷群岛檀香山举行的2016年骨髓移植联席会议期间的国际血液和骨髓移植研究中心(CIBMTR)颁奖大会上,国际血液和骨髓移植研究中心授予我国血液病学家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陆道培教授杰出服务贡献奖,这也是中国专家首次获此殊荣。

  作为我国著名的血液学与血液病学专家、造血干细胞移植专家,陆道培投身医学事业六十余载。1957年起他主要是做血液学与血液病学临床和实验研究,开创了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事业并不断推动其发展,尤其在异基因骨髓移植及中药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首先在亚洲成功开展同基因骨髓移植,首先在国内成功移植活异基因骨髓,首先在国内成功完成ABO主要血型不相合的骨髓移植,义务为中华骨髓库的发起、成立、经费筹集等做了很多工作此次获得“杰出服务贡献奖”,是由于“他在发展中国家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在骨髓移植领域上突破困难和挑战取得的杰出贡献”。陆道培在获奖发言时表示,他衷心地感谢大家,并表示没对此时获得的成就感到满足,他希望引领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学科领域不断前进,希望为人类的医学事业作出更多的贡献。

  CIBMTR是与全球科学界共同合作的致力于促进造血干细胞移植和细胞治疗研究的国际性机构。CIBMTR杰出服务贡献奖,自2010年以来每年颁发一次,旨在表彰对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科学研究、有超乎寻常的挑战、能够大力推动此学科领域发展,对血液及骨髓移植及相关工作有突出成就的、在国际上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专家。

  5月9日,因在行星科学研究和科学传播方面作出重要贡献,国家天文台郑永春博士荣获了由美国天文学会行星科学分会颁布的2016年“卡尔萨根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

  作为嫦娥探月工程的科研人员之一,郑永春一直从事月球与行星地质和环境的研究。在兴趣和责任感的驱使下,他自2004年开始科普创作以来,在科学传播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些年,郑永春不仅经常在中国科技馆、北京天文台和大中小学做大量科普讲座,还在各类科普杂志和公共媒体上发表了大量科普文章,科普著作《飞越冥王星》也在今年出版。

  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正常采访时,郑永春表示,获得卡尔萨根奖“只是对我过去进行科学传播努力的认可,只会让我更努力向公众传播科学”。

  郑永春提出,青年科学家理应成为科学传播的中坚力量,科普“这口锅”,只能科学家来背。“相比老科学家,青年科学家与科普受众的年龄接近,进行科学传播时有独特优势:一是与受众之间有天然亲和力;二是能敏感捕捉科学热点和最新进展;三是能主动出击进行科普创作,传播形式多样。青年科学家做科普并不会等记者正常采访和媒体约稿,而是通过你自己对热点的把握,主动创作科普作品,并实现多渠道快速发布,响应媒体和公众期待。”

  对于做科普和科研之间的平衡,郑永春提出,“在科普和科研两个工作间切换,对我来说是一种休息。科普是用浅显的方式,把我了解的东西说得有趣,而科研是希望探索前人未曾探索过的领域,差别很大。我很享受这种切换的过程”。

  6月中旬,在北极圈内欧洲小镇特罗姆瑟召开的第十一届国际天然气转化大会上,国际天然气转化委员会授予复旦大学教授、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包信和该委员会杰出成就奖,以奖励他和他带领的团队在天然气(甲烷)直接活化和控制转化的研究领域取得的杰出成就。

  该奖项三年一次,自从该委员会1987年成立以来,共奖励了8位科学家,包信和教授是唯一获此殊荣的亚洲科学家。

  包信和应邀在大会上以“碳一化学新视野”为题作获奖报告。报告中,包信和系统介绍了他带领的团队近年来在甲烷直接转化制取烯烃和高值化学品,以及煤经合成气直接高选择性制备化学品等研究中取得的突破,提出了未来天然气和煤等高效、清洁转化利用的新途径。该委员会主席、荷兰科学家Krijn de Jong教授高度评价了包信和团队取得的系列进展,并认为相关工作是对近百年来碳一催化概念的一个重要突破,必将会引领该领域发展的新方向。

  从甲烷制备乙烯的工艺路线,至今仍被视为化学领域的不可攻克的难题。2014年,包信和研究组在甲烷高效转化相关研究中获重大突破,实现了由甲烷直接高效生产乙烯、芳烃和氢气等化学品。该项科研成果通过《专利合作条约》的专利申请渠道,进入美国、俄罗斯、日本、欧洲和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同年,这项成果也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引起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很大反响。德国化工企业巴斯夫集团副总裁穆勒认为,这是一项“即将改变世界”的新技术,将为天然气、页岩气在未来的高效利用开辟一条全新的途径。

  6月22日,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IUPAP)在官网上正式对外发布了2016年度青年科学家奖获奖人名单。中科院高能所副研究员温良剑入选并被授予粒子物理与场论委员会(C11)青年科学家奖,以表彰他在中微子物理研究中的原创性贡献,尤其是在发现中微子混合角13非零并精确测量该参数中的贡献。这是该奖项第一次颁发给中国大陆的粒子物理学家。

  IUPAP在官网中指出,温良剑在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中从探测器的设计、建造和调试,到软件和数据的分析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特别是,他开发了新的能量刻度方案、探测器能量响应模型、新的排除实验本底和确定系统误差的方法,这些都促进了13混合角的快速精确测量。

  温良剑于200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于2010年在高能所获得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专业博士学位。2012年起,他参加EXO-200/nEXO国际合作,开展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实验研究,目前任EXO-200分析协调人。他带领高能所团队致力于下一代探测器关键预研,发展国内极低本底探测器和极低噪声电子学技术。2014年起,在以测量中微子质量等级为主要目标的江门中微子实验中,任国际合作组物理协调人,负责物理研究和探测器优化设计。温良剑还曾获2012年高能物理分会第七届“晨光杯”青年优秀论文特别奖,2011年世界科学家联合会国家奖学金项目之中国奖学金项目最佳奖。

  IUPAP于1922年在布鲁塞尔成立,是国际物理学界最高学术交流与合作组织以及最具权威性的国际物理学工作者团体之一。IUPAP青年科学家奖始设于2006年,用于表彰全球物理学各领域有突出贡献且有发展的潜在能力的青年学者。

  6月,世界神经科学领域有极高声誉的格鲁伯奖授予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所所长蒲慕明。该奖项评委会主席罗伯特伍兹评论说:“蒲慕明是异常敬业的科学家,在大脑神经可塑性的分子和细胞机制研究方面做出了诸多开创性的工作。”但对蒲慕明自己而言,建立神经所才是他这辈子最重要的一件事。“他几乎凭一己之力打造了世界一流的神经科学研究所。”格鲁伯基金会这样评价。蒲慕明对此不以为然,但他的同事们却觉得“当之无愧”。

  1998年,当时的中科院脑研究所找不到路标优秀的科研人员纷纷离开,整个脑研究所只剩下3个研究组,科研陷入了困境。蒲慕明1999年出任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所所长,按中科院院士吴建屏的话来说,称得上“临危受命”。他一边撰写着神经科学研究所的定位报告,一边着手从海外招聘人才。仅用了短短4年,神经所的13个研究组,就突破了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纪录。

  在蒲慕明的引领下,神经所形成了覆盖神经科学主要前沿研究领域的四个研究方向,并建立“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11年参加全国生物医学类重点实验室评估获得第一。2009年,组建了脑疾病研究中心,开创性地建设了非人灵长类苏州食蟹猴基地、九亭绒猴基地、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平台和干细胞研究平台等。

  “Random Walk(随机游走)”,这是蒲慕明为格鲁伯奖准备的演讲题目,也是他追求创新的线岁的蒲慕明说:“我的心理年龄是20多岁,每天去上班的时候,我都告诉自己去上学了。”

  7月7日至9日,无国界肿瘤介入治疗大会在意大利米兰举行。来自世界各国的百余位肿瘤介入治疗领域专家参加了此次会议。

  大会特设肿瘤介入治疗“开创性贡献金奖”,北大肿瘤医院超声科首席专家陈敏华和世界著名顶级消融治疗权威意大利Tito Livraghi、美国Mayo Clinic的W Charboneau同时获此殊荣。大会主席团称,肿瘤的消融治疗现在已经被肿瘤临床治疗正式接受,这是极不容易的事情,这三位教授作出了巨大贡献并且得到认可,故颁此金奖。这是十几年来这个学会首度颁奖。

  陈敏华是国内最早开展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专家之一。2002年,在第三届该学会上她和团队发表的《肝脏大肿瘤消融方案》曾荣获优秀论文,大会主席Livraghi教授评价她“对肝癌消融治疗作出了杰出贡献”。她和小组成员刻苦钻研,多次在国际大会获奖,使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肝癌消融治疗水平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在陈敏华的引领和推广下,经过近20年的努力,中国肝肿瘤微创消融治疗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陈敏华在发表获奖感言时称,此次她是代表中国消融领域的专家来领奖。

  如今,年近七旬的陈敏华已经退休,但每天她还会坚持做两到三台手术,这让她的身体经受很大考验。慕名而来的患者中有很多重症病人,他们找到陈敏华,就为了最后一丝希望。“别人都说治不好,活不了,如果我能治好他们,就是我的价值,我就要治好他。”

  陈敏华还有一个梦想,就是组织一支医疗队,下到最贫穷、艰苦的农村去,用射频消融技术消除患者的苦痛。

  7月28日,中国科大教授陈宇翱荣获2016年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学会的原子分子光物理委员会(C15)青年科学家奖(IUPAP Young Scientist Prize),在两年一度的国际原子物理大会ICAP上,评选委员会主席TAzuma教授为陈宇翱颁发奖章,以奖励他在量子信息与量子模拟领域的杰出贡献。

  在中国科大的学生时代,陈宇翱就与他人合作搭建了世界上首个五光子纠缠实验平台,奠定了中国在多光子纠缠操纵方面的国际领头羊。在国际上陈宇翱首次成功制备出八光子薛定谔猫态,并利用八光子簇态实现量子计算中容错率最高的拓扑量子纠错;在发展高亮度纠缠源技术的基础上,实现百公里级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及双向纠缠分发,推动了星地远距离量子通信的发展,为发射全球首颗“量子实验卫星”奠定技术基础,并被《自然》杂志称赞为“有望成为远距离量子通信的里程碑”。

  其研究成果曾一次入选《自然》杂志“年度十大科技亮点”、两次入选欧洲物理学会“年度物理学亮点”、两次入选美国物理学会“年度物理学重大事件”、五次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因为“在基于光子和冷原子的量子操纵以及在量子信息和量子模拟等领域中作出的杰出贡献”,欧洲物理学会授予他2013年度菲涅尔奖。随后获中国科学院2013年度“青年科学家奖”,香港求是基金会2013年度“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2014年获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6年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三完成人)及陈嘉庚青年科学家奖。

  目前,陈宇翱正在与同事们一起热情参加国家发改委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技术验证及应用示范工程。

  8月1日,美国农业与应用经济学会Fellow颁奖典礼在美国波士顿举办,北大现代农学院教授黄季焜与其他4位著名农业经济学家共同当选。

  作为美国农业与应用经济学会给予本领域学者的最高荣誉,每年由专门的评选委员会从美国和其他几个国家中评选出3~5位在农业经济学科各领域长期进行研究工作并作出杰出贡献的学者,授予AAEA Fellow荣誉。1979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西奥多舒尔茨正是1957年度AAEA Fellow获得者,日本知名农业经济学家速水佑次郎为1991年度AAEA Fellow获得者。

  黄季焜此次当选,是第一位中国AAEA Fellow 获得者,也是仅有的三位亚洲AAEA Fellows获得者之一,其他两位均为日本学者。据了解,AAEA Fellow多为世界各国农业经济学领域的知名学者和学术带头人,他们不但引导着AAEA的发展,也代表着农业经济学领域的未来。

  出生于福建省长乐市农村的黄季焜,于1980年考入南京大学农业经济系,毕业后在中国水稻研究所工作。在科研工作中,黄季焜在农业科学技术政策、农产品供需与粮食安全、农业资源环境政策、农村发展政策、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经济学等领域进行了重点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累计发表学术期刊论文470多篇。

  AAEA Fellow评选委员会在颁奖典礼上给黄季焜的介绍词中写道,“他在中国及全球农业经济的研究、培育学生、创建机构和政策影响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斯坦福大学教授Scott Rozelle评价这位与自己一起工作了25年的伙伴说:“他(黄季焜)基于其科研职业道德、研究创造力以及他孜孜不倦的毅力,开展基于实证的研究,造福中国及世界数以亿计的农民,他值得享有声誉。”

  8月1419日,第25届国际拉曼光谱学大会(XXV ICORS)在巴西福塔雷萨召开。在这次会议上,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张树霖荣获了拉曼终身成就奖,这是给予长期为拉曼光谱学及其应用的深层发展作出创造性贡献的科学家的最高奖。

  “从1985年开始,张树霖教授在纳米结构的拉曼光谱学研究方面作出了根本性的贡献,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综合性的纳米结构拉曼光谱学专著Raman Spectroscop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Nanostructures,得到了全球的认可。”国际著名拉曼光谱学专家德国的Wolfgang Kiefer教授如是说。

  拉曼光谱终身成就奖由国际拉曼光谱大会于2014年首次设立,今年该奖项的三位候选人都实力强劲。其中一位巴西教授则是国际拉曼光谱大会的主席。“所以当时听到自己的名字,我也吃了一惊。当时脑中闪现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这个奖被中国人拿到了。”张树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此次张树霖的提名人是国际著名的拉曼光谱学专家Kiefer教授和中国物理学会光散射委员会秘书长谭平恒教授。他们在介绍张树霖研究工作时说:张树霖教授1978年开始拉曼光谱学研究,1985年后在纳米结构拉曼光谱学方面作出了基本性的和为全世界认可的开创性研究工作,已经发表了210篇同行评议的论文;自1998年起,在所有国际拉曼光谱学大会上他都作了大会或分会邀请报告。此外,他还出版了两本相关的中文学术专著《近场光学显微镜及其应用》和《拉曼光谱学与低维纳米半导体》,以及世界上第一本综合性的纳米结构拉曼光谱学专著。推荐意见还提到,他在2000年成功组织了由北京大学申办在北京举行的第17届国际拉曼光谱学大会。

  9月27日,丹麦哥本哈根第41届国际红外毫米波太赫兹会议(IRMMW-THz)上传来阵阵掌声,国际红外毫米波太赫兹学会将该领域的最高奖杰出贡献奖授予了中科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前校长刘盛纲,以表彰其在该领域的杰出成就。刘盛纲是迄今为止国际上获得该奖的第三人、中国的第一人。

  60年前,刘盛纲放弃国外发展机会,回国在电子科大学习和工作。作为一名科学工作的人,刘盛纲是我国最早开展自由电子激光研究、高功率微波研究的科学家和国际电磁场与生物细胞非热相互作用研讨会的发起人之一。

  2012年10月,刘盛纲团队刊发在《物理评论快报》上的一篇文章在国际上引起反响。刘盛纲团队发现,利用物质的表面等离子体激元(SPPs)能轻松实现把电子学和光子学结合起来产生电磁辐射的新机理。利用银、金等贵金属薄膜产生的辐射成功覆盖了从红外直到紫外线的波段。国际著名科学家、德国洪堡大学的理学院院长Michael von Ortenberg教授评价道:“这是震动本领域的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原创性成果。”

  2014年,刘盛纲团队应用二维材料石墨烯的表面等离子体波产生辐射,得到了覆盖整个太赫兹频段的辐射源,该文章在美国《应用物理快报》上发表。该文及后续的文章发表后,该领域内专家觉得这种可以覆盖太赫兹间隙的原理和方法,已经被理论和实验验证确定。

  国际通讯联盟已经指定下一代地面无线THz,太赫兹技术将成为6G或7G通讯的基础。“对于太赫兹的研究,希望国家给予更多的重视和支持,我们会做得更好,使我国在本领域取得更多的创新性成果和实际的应用。”刘盛纲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

  10月,在中法医学研讨会上,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候任主委李太生获得了“法国医学科学院塞维雅奖”,以表彰他在感染病学研究、特别是在艾滋病研究领域中作出的突出贡献。

  李太生1979年考入广州中山医学院,1983年被推荐到北京协和医院,后来留院成为内科住院医生。1993年10月,李太生被公派赴法国巴黎第六大学附属居里医学院进修感染与热带病学科。后继续在该医院的免疫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是世界著名的艾滋病专家奥特朗。

  回国之后,李太生在河南、北京、云南、广东等全国13家单位中组建研究团队,开展了中国第一个前瞻性、多中心的艾滋病临床试验。他们从362例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中筛选出处在不同疾病进展阶段的198个病例,随机编入国产仿制药的三个配伍组,严格质量监督和控制,进行了为期1年的国产药治疗和随访。

  2006年,李太生等人拿到了第一手实验室数据,发布研究结果中国国产仿制药与进口药相比,安全性和疗效完全一致。

  此外,李太生还发现三个配伍方案中有两个病毒抑制程度明显更加优秀,应作为首选方案。而此前,国际研究机构和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这三个方案是平行的,没有好坏之分。这样的发现让中国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方案实现“质优、价廉、效优”的效果。

  李太生曾向《中国科学报》记者比喻人类的抗艾历程就像一个马拉松长跑。“前三分之一,中国落后很多;中间三分之一,已经赶得差不多了;后三分之一,冲刺阶段,我们有希望在某些方面做出世界领先水平。”

  10月,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主任董强教授被评选为法兰西道德与政治学院外籍终身通讯院士,成为该学院200余年来首位华人通讯院士的中国人。1967年出生的他也成为该学院最年轻的院士之一。

  上世纪80年代,服从分配的董强进入北京大学西语系法语专业。从未接触过法语的董强在法语专业中却展现了自己的语言天赋和才华。1988年,在北京大学的本科学习结束后,董强赴法国继续他的“文化之旅”。从一开始,董强几乎毫无障碍地融入了法国的生活。为了让自己与文学接触得更紧密,他考取了米兰昆德拉的研究生,成为他第一位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位亚洲学生。

  在跟随昆德拉学习期间,董强渐渐走入了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的殿堂。董强一边跟随昆德拉学习,一边深入阅读大量关于文学、艺术等涉及人文社科理论的书籍,聆听了这方面的许多大师的讲座。

  在法国留学12年后,已经将事业进行得风生水起的董强,却在人们诧异的眼光中回到了中国。“回国之后,我发现国内的译者地位比较低,甚至成为打零工的技术群体,而非文学工作者”。 出于对国内翻译现状的不满,董强开始致力于改变这一切。在与法国驻华使馆沟通后,共同发起了傅雷翻译奖。

  “对于我来说,翻译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谦卑的态度、对人文精神的尊重,而它最大的敌人就是骄傲。”董强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正常采访时讲出自己对翻译的理解。他说,傅雷在翻译时,追求神似,“要看到本质,看到作家表达的核心内容。只有体会和鉴赏核心的、美的内容,捍卫作者的尊严,翻译的价值才能反映出来”。

  10月,来自世界各地的近2000名古脊椎动物学工作者及古脊椎动物化石爱好者们聚集在落基山麓的盐湖城,出席2016古脊椎动物学会年会。美国当地时间10月29日晚,在美国大酒店举行了盛大的古脊椎动物学会2016年度年会的闭幕晚宴暨颁奖仪式。颁奖典礼的压轴戏,是由古脊椎动物学会新任主席颁发古脊椎动物学会的最高荣誉奖项:罗美尔辛普森终身成就奖。该奖今年的得主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弥曼。

  罗美尔辛普森终身成就奖是以两位已故哈佛大学教授的姓氏冠名的,旨在表彰在古脊椎动物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享誉全球的资深科学家。在张弥曼之前,已故中科院院士、古脊椎所第二任所长周明镇曾于1993年获此殊荣。因此,中科院古脊椎所变成全球上继哈佛大学、得州大学(奥斯汀)、堪萨斯大学之后,拥有两位该奖得主的学术机构。这充分显示了中科院古脊椎所在国际学术界的崇高地位。

  当张弥曼登上领奖台时,全场起立,掌声雷动经久不息。张弥曼用字正腔圆的牛津英语作了简短风趣的答谢致辞,频频引起台下的掌声与笑声。宴会结束后,堪萨斯大学荣退教授、2014年罗美尔辛普森终身成就奖得主舒尔茨兴奋地指出:“我与弥曼1965年相识于斯德哥尔摩,而且是师出同门,她是我最敬重的同事。她荣获罗美尔辛普森终身成就奖乃实至名归。这对中国古生物学来说很重要。”

  张弥曼曾任古脊椎所第三、第四任所长,是蜚声世界的古鱼类学家,她是英国林奈学会外籍会士、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曾于2011年和2015年分别荣获芝加哥大学、美国自然博物馆吉尔德研究生院荣誉博士学位。

上一篇:塑造2015那些事儿 下一篇:压缩空气流量计怎样选 大连理工大学挑选【西森】压缩空气流量计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