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K WIFI 1
韩颋身后的“猫鼠游戏”:死亡就像猫一样追逐着洞穴潜水员
韩颋身后的“猫鼠游戏”:死亡就像猫一样追逐着洞穴潜水员

时间: 2023-12-30 23:49:46 |   作者: 开云体育app官方网站

“韩颋,是一位杰出的潜水专家、教练和探险家,心中燃烧着突破极限、探索水下世界的热情。他...

产品详细

  “韩颋,是一位杰出的潜水专家、教练和探险家,心中燃烧着突破极限、探索水下世界的热情。他对潜水界的奉献和冒险精神,激励了身边的所有人……老猫,你将永远被怀念,不被遗忘。”10月18日,中国知名洞穴潜水探险家韩颋所在的PSAI国际专业潜水协会发布了一则讣闻,此时距他下水已有11天。

  10月7日,韩颋在广西河池市都安县大兴镇九顿天窗下水,没有再上来,至11日,智能机器人才在水下110米左右搜寻到疑似他的身影。

  按原计划,韩颋本该在10月中旬冲击洞穴潜水纪录。五个月前,同一片水域,韩颋曾冲击亚洲纪录,那时他曾犹豫过,“只需要多一分钟就可以破世界纪录。”但这次,韩颋倒在了水下。

  洞穴潜水“塔尖之人”的闪逝,让这项小众运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多名采访对象告诉极目新闻(报料邮箱:)记者,在洞潜行业,风险永远存在,但深度和冒险并非这项运动的全部。

  王远是中国潜水组织WUD的创始人之一,有着十五年的洞潜经验,在他眼里,韩颋是圈内一名很优秀的潜水运动员。

  在潜水圈内,韩颋被称为“老猫”。10月12日,原本是“老猫”冲击300米洞穴潜水纪录的日子。三年前,他在广西九顿天窗创造了亚洲洞潜234米深度纪录;今年4月27日,他用12.5小时创造了277.4米的亚洲洞穴潜水深度纪录,距世界纪录286米仅差9米。

  要打破这9米的差距并不简单。据极目新闻记者获悉的一份挑战计划书显示,从9月开始,韩颋团队就为此次打破纪录做着周密的准备工作。

  4月“老猫”(右一)在九顿天窗打破亚洲纪录(图源:PSAI国际专业潜水协会)

  对于洞穴潜水来说,深度代表着风险。洞穴潜水被称为“世界上最危险的极限运动之一”,而深潜则是洞穴潜水中最为危险的分支。据计划书显示,韩颋这次挑战的是“极限大深度”,是“顶峰上的顶峰”,是迄今为止机器人无法有效挑战人类的领域。

  王远介绍,深潜本质上是对人类身体极限的挑战。正常的情况下,为了平衡水压与气压的影响,潜水员要携带模拟大气结构的气瓶下潜,气瓶中按不同比例混合了氮气、氦气与氧气。在深度潜水情况下,目前最关键的技术突破是气瓶中气体的配比问题,不同配比可能对人体带来不同的影响:气瓶中氦气过多可能会产生高压神经综合征,若减少这种影响,可增加氮气浓度,但过多的氮气可能会产生气体迷醉。

  计划书还分析了极限大深度和洞穴复杂环境可能产生的风险,并提出了详细的应对措施,比如为减少减压带来的影响,韩的团队还使用了减压帐篷;另外,他将携带双CCR进行挑战。这些措施,曾在韩颋4月创造亚洲洞穴潜水纪录的过程中被证明行之有效。

  国内知名潜水专家谭晓龙介向极目新闻记者介绍,近些年,进行大深度和长时间潜水的潜水员越来越倾向于选择CCR,即密闭式循环呼吸器。因为它比开放式潜水设备更经济,同样负重下能够给大家提供更长的呼吸时间,发生问题时比开放式设备有更多的处理时间。可以说,CCR是否能提供完整的潜水员所需信息直接关乎潜水员的生命安全。“但CCR设备本身复杂、硬件多,材料本身的老化、未发现的损伤器件等也就有了更多风险点。若使用前的各项检查、吸附剂装填、设备组装、下水前测试等过程存在纰漏,会存在隐患。”谭晓龙说。

  王远也告诉极目新闻记者,若发生意外事故,贴身携带的CCR可能因进水而产生负重,再加上挂点不好做,洞穴结构较为复杂,机器人难以直接打捞,需要潜水员的协助。

  按照挑战计划书,事发当日,韩颋正在为破纪录进行适应性潜水。但这次,准备充分的“老猫”却再也没能回来。

  洞潜行业“塔尖之人”的闪逝,让洞穴潜水这项与风险相伴的运动出现在大众视野。

  “在不一样的地区地貌的洞穴中潜水,面临的风险不同。”有着十三年潜水经验的潜水员孙博和记者说,“但在洞潜行业,风险永远存在。潜水员控制风险的能力在于经验、装备、态度,但应对风险的能力更强不意味着风险本身变小。”

  在九顿天窗,这样的风险是存在的。2015年,王远曾经在这里遇到过事故,在水下166米,他亲眼看见自己最好的朋友发生意外。2021年9月26日,潜水员紫薇与董杰在九顿天窗下到120米左右时未能出水,原本在海上出任务的韩颋第二天赶到都安参与救援,将董杰的遗骸从岔洞带了出来。

  王远告诉极目新闻记者,“老猫”此次所从事的深潜,是洞穴潜水中最危险的分支。

  年轻潜水员姜钰宸形容死亡与潜水员的关系就像猫鼠游戏,“死亡就像猫一样追逐着洞穴潜水员。”在他看来,韩颋的突然离去无疑是一件令人惋惜的事情。在韩颋出事前两天,国外也有一位顶级潜水员在一次大深度洞穴潜水中意外身亡。“他们的离去从某一些程度上打击了潜水员们对追求深度洞潜的信心。”

  除了深潜之外,洞穴潜水中还存在以探索和穿越洞穴为目的的潜水。但即使是横向穿越,也伴随着风险。

  在一次穿越式洞潜中,姜钰宸亲眼见到潜伴遇难的样子。两人走失了,等姜钰宸回去找到潜伴时,看到他漂在水里,嘴里没有呼吸器,已经失去了意识。在那之后,姜钰宸远赴美国专门参与了一项针对CCR洞穴潜水的训练,他才发现失误的可能性这么多,而每一个简单的错误,都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引发连环后果。

  洞潜中的环境和深度给潜水员带来压力。深度越大,心理上的压力越大;而环境的压力则体现在封闭空间不同于开放水域的复杂性,如在洞内遇险,潜水员无法短时间之内快速升水。

  为了应对风险,正式洞潜前,潜水员通常要经过复杂而严密的训练。与开放式潜水的技巧不同,洞穴潜水的训练更强调对突发情况的模拟与处理。

  在培训中,周瑶模拟过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零能见度、引导主线丢失、设备损坏……“洞潜的容错率很低,所以必须对所有的应对措施了如指掌,形成肌肉记忆。”周瑶说。

  第一次进入全封闭洞穴前,周瑶曾花了一年半时间作准备。刚开始探洞时,她也有新手的紧张,自己从洞口进入游了两个小时,长距离探洞,万一无法原路返回怎么办?但她很快意识到,担忧是徒劳的,紧张的情绪会加快气体瓶里气体的消耗速度,她必须重新将注意力集中在潜水上。“洞是公平的,潜水员要保持理性,把注意力都放在应对处理问题上。”周瑶说。

  在潜水员平凡看来,洞潜是一项时刻保持理性的运动,“制定计划,实施计划,遇上问题,处理问题。”七年的洞潜生涯里,他也曾遇到过危急时刻,在一次在穿过水下狭窄隧道时,平凡的干式潜水衣被岩石划破,水瞬间涌入,短短10秒他就失去了平衡和浮力,跪在隧道上。水通过潜水服的破口不断灌进来,平凡感觉体温在降低,他告诉自己要保持冷静,“像以前训练一样,停下来想一想。”他一边给潜伴打手势、传递信息,一边给CCR充气以增加浮力。最后,他花了比以往多两倍的时间,借助水下推进器和潜伴帮忙携带的备用气瓶升至水面。

  “危险是客观的,而恐惧是主观的。”对于这次水下意外,平凡没有过多恐慌。事后,他详细总结了这次危机的原因和应对措施,并刊发在行业杂志上。“遇上问题,反思总结,下次继续”,平凡这样总结自己的洞潜经历。

  自从潜伴在九顿天窗出事后,王远再也不进行过深潜,而是更多以横向穿越为主。

  王远认为,洞穴潜水并非只是一项追求冒险的运动,舆论不应过度鼓吹对于深度的追求。实际上,很多人从事洞穴潜水是因为兴趣或事业,更多人将洞穴潜水当作一种日常。

  “我不是探险家,我很少去那种没人去过的地方探险。”在潜水员平凡看来,洞潜的魅力在于每一次完成计划的圆满,在每一次下水前,他和潜伴会制定精密的下潜和拍摄计划,“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按计划执行,你要按照计划潜水。”

  周瑶曾是一名在开放水域潜水的休闲潜水员,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发现了墨西哥水下洞穴的瑰丽与迷人,她开始练习洞潜,并一发不可收拾。为了更好地探洞,她从美国搬到了墨西哥,成为当地的一名洞潜向导。“每一次在洞中的体验都是惊喜的。”周瑶说。

  她在洞中见过古人类的骸骨、用过的陶盆、猛犸象的化石;她也看到过在黑暗中退化了双目的盲鱼盲虾,通体白色,光亮照过去时它们毫无知觉。时间在洞穴中被压缩,生物学上的几万年仿佛只是一瞬间,面对千万年前遗留的痕迹,周瑶发出惊叹,“很幸运有生之年能见到这些景观。”在水下千万年前的景观前,她觉得人类渺小,世界上有太多未知的风景等待探索,应该将时间花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在接触洞潜前,姜钰宸曾深受抑郁症的困扰。他曾多次潜进九顿天窗的洞穴中,最深的一次曾潜到北洞75米处。那是绝对没光源的深度,像一片深渊,即使用探照手电照过去也是一片漆黑。不同于许多人对于黑暗密集空间的恐惧,姜钰宸享受这种极致的黑暗与安静。“没有一点一点光源,像是回到了子宫中,很安静。”在洞穴中,他逐渐找到了自我和外界的平衡。最近,他和女友开始一起探索“洞潜”,他成为了两人中操心更多的那个——他想让他们能一直平安,潜得更久一点。

  正如“老猫”所说,“只有最后安全回来,才是一次成功的潜水。让探索有价值,而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冒险。”



上一篇:某型火炮平衡机气压自动调整系统模块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先河环保新取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一种粉尘产生设备”